查看原文
其他

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刘晓 刘婉昆 职教圈 2021-07-03

本文通过呈现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对的社会环境与现实诉求,分析扩招百万在提供良好政治环境及提升劳动力素质方面带来的机遇,以及给各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及定位带来的挑战,并据此在顶层设计、职业教育体系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思考。


高职教育扩招面临的社会环境与现实诉求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且进程日益加快,产业对于劳动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逐步提升,为产业输送人才的高职教育也要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职业教育规模扩展需要中职供给生源


当前中职的升学需求明显,也为高职输送生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既然职业教育规模急需扩张,中职升学需求又十分明显,那么高职教育就应顺应社会发展,承接扩招任务,并将中职毕业生作为其首选生源目标。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受教育群体逐渐多元


我国高等教育受教育群体将不再局限于传统应届生源,生源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为代表的群体是除传统生源外更适合也更急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


高职扩招百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职扩招百万带来的机遇


机遇一:扩招百万需配套各项政策,职业教育呈良好发展态势。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提出,配套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招收新类型生源,制定新的教学与管理方法,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与可能,培养新型的劳动者,获得新的发展。


机遇二:社会群体纳入生源范畴,转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此次扩招不再限制生源类型,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群体被纳入高职院校的生源范畴,大量原有的普通社会劳动者将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红利将转变为人才红利。


(二)高职扩招百万带来的挑战


挑战一:升学还是就业?中职教育的发展导向发生改变。如何在生源扩大、中职升学和保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中间进行把握,是高职扩招给中职教育带来的挑战。


挑战二: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高职教育的形式如何把握?高职院校如何把握好各方面的配比及平衡,将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有机结合,是比应对社会生源的涌入更为重要而深远的问题。


挑战三:坚守还是转型?高等教育结构面临调整。高职教育规模扩大,大量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办学模式将产生改变,如何迎接冲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是高等教育要思考的问题。


高职教育扩招的应对与思考


(一)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制定配套政策并落地执行


国家及教育部门要把控好扩招的大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尽可能地为高职的招生和培养指明具体的方向和路径。此外,要做好地方政府政策落地的工作。要发挥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开展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省市级教育部门要及时考察地方教育部门落实扩招政策的情况,并及时做好扩招政策落实的监督工作。


(二)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强化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重要判断


1.中职以就业为先,做有质量的升学。中职要坚持就业为先,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的对接,有意识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更满意的就业。同时,要注重发挥中职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在升学方面,中职学校要做好基础文化素质以及技术技能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在中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参与程度。


2.高职大量接收中职生源,出口对接产业和本科院校。要提高对中职生源的重视,考察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重新调整原有中职毕业生的入学考试及培养方案,配适该群体的未来发展。在学生出口方面,要向产业看齐。针对少数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高职院校要对接本科院校,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和帮助。


3.本科做好调整转型,畅通人才培养的渠道。要在意识上认同自身应用型大学的身份,确定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明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好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的改变。同时,要与中高职学校联手,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另外,可以在应用型大学中试点开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


(三)调规模、抓质量、稳就业、促发展,办个性化高等职业教育


1.有选择性地扩大招生规模。首先,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生源规模的分配,将生源向一些较为弱势的高职院校倾斜,弥补学生人数的缺口,提高办学水平。其次,扩招的生源在专业选择时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应有针对性地扩大院校内部专业间的招生规模。


2.保障教学质量,严抓学校出口端。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严格把控教学过程,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生源的管理。同时,要同步加强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建设,加强学校内部诊改、政府督导管理以及外部第三方评估。另外,要严抓学校的出口端,提高对学生毕业时能力水平的要求。


3.开启高职教育个性化培养时代。在培养目标上,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配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将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渗透,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的模式相融合;在校企合作方面,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此外,加快学分银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的认定、转化和积累问题。


注:

1.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14期(原文字数:9927)

2.作者简介:刘晓(1982- ),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婉昆(1995- ),女,河北邯郸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


来源:教育与职业
大家都在看

高职“扩招首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把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